更新时间:2024-11-12 17:03:08作者:佚名
日前,中国之声持续关注了23号发生在多个省份的公务员考试试卷遭到“泄露”的风波。事发至今,中央有关部门还没有明晰表态介入调查。网上留传的所谓“密卷”,到底是在考试之前就存在,还是考试结束后,有人按照试题散布的“密卷”;这起在网路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风波,到底是真“泄题”,还是无底线的商业炒作,在有关部门调查清楚之前,我们未能下定论。
风波还在持续发酵之中。但我们早已能觉得到,这种暂时的“谜团”,对国家考试公信力的损伤,正在激化。这其中有多重诱因在作祟。
其三,此前某些考试中的泄题现象,目前还是一笔“糊涂账”。例如2010年成都学院考研泄题;2011年9月,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接连曝出存在泄题现象;2012年全省考研英文泄题风波。人们心中的“疙瘩”没有解开,这就为这次泄题风波的广泛指责,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第二,此次发生在多省统考中的疑似泄题风波,涉事的商业培训机构,又以“华图命中已成习惯”为题,发布多张图片,想证明自己提早押中了试题,这些对公共风波模棱两可的心态,无疑助长了网路上的“阴谋论”,加深了人们对考试公信力的指责。整个风波甚至早已身陷了一个“越描越黑”、“越证实越属实”的窘境。这为考生们指责这次泄题,施肥浇水;
第三,这次风波涉及的考生之多,牵涉的省份之广,早已不是某一个省的事情了。但截止目前,仅有黑龙江省人社厅明晰表态,会同公安部门调查此事。中央及其它省份相关部门的反应迟缓,也让泄题的流言,开花结果。
考试是为国选料的最重要途径,为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在事前强化题库更新,防范押题;强化保密工作,一旦发觉有泄题的行为,依法惩处;清除欠款,解开社会心理的“疙瘩”。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商业培训机构也要严格规范监管,使其秉持国家法律,遵照商业道德,承当企业的社会责任。“押题”、“密卷”等有损考试公平性的字眼,不能成为拉拢生意的噱头,对疑似泄题的含混,就是消解考试公信力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