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8 08:10:54作者:佚名
他/她可能是情绪“生病了”,父母不要急于给儿子下一个“不求上进”的推论,多一点耐心和尊重,给儿子一个才能诉说内心体会的机会,并及时带女儿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去就诊
近来,一篇《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文章在网上留传,引起了社会关注。虽然,儿童中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并不限定于新学期开学后才“冒下来”,她们的情绪心理状态比较容易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
儿童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成长、学业、社交、情感发展等多方面压力。在身体发育的同时,精神心理健康的需求也同样重要。在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因为各类诱因影响,中学生可能出现情绪管理失调和害处自身健康的行为,并随年纪下降而呈现集聚、增多或延续至成年期的趋势,从而影响其终生健康。
↑2023年10月10日,一所中学的心理咨询师正在向中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图据视觉中国
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全省各地的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在网路和线下举办了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聚焦儿童中学生忧郁、焦虑等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培养在校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公众对儿童中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了解。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轻视。据央广网报导,《2022年国民忧郁症白皮书》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忧郁症病人占总人数的30%。2021年5月,我国发布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患得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督查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中学生中,中国儿童中学生的精神障碍总得病率为17.5%。
当下因为网路信息传播速率快,虽然经常能够听到有小孩由于压力太大被确诊为忧郁而申领退学,或则有重点高中的中学生因考试受挫而坠楼之类的愤慨消息。由于获取信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抑郁症这些情绪疾患显得越来越儿童化。而且,不同年纪段的忧郁症得病率是否增高,须要严谨的、全面的、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剖析和验证,就能得出科学的推论。不要随便凭简单印象作情绪抒发,而是要承当起更多监管和思索的责任。
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精神科大夫,在收治儿童中学生忧郁病人的过程中,我发觉有几点值得父母注重的情况。
首先,与成年忧郁症病人相比,儿童中学生更容易表现低落、激惹,即说话做事没有耐心,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性子;并且显得非常敏感,会非常在乎身边人的言语或心态,害怕他人不喜欢自己,一旦倍感被同龄人敌视或戏弄就显得心情很差,常常采取回避出席集体活动甚至不肯念书的方式去回应。
其次,儿童中学生忧郁病人容易反映出各类躯体病症,年纪越小,身体不适越多,例如嗜睡、腹痛、心慌、胸闷、失眠等。好多中学生由于抑郁而出现作息衰弱,晚上睡不着,晚上起不来,直接造成反复事假、落下课业、上不了学。父母带着女儿到诊所做了一系列检测却并没有发觉任何器质性癌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父母的不理解,误以为儿子的上述表现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也引起了一部份未成年人病人没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诊治。
第三,儿童中学生的情绪抒发直接简单、不够深刻,且情绪管理能力欠佳,容易冲动,行动缺乏考虑。一旦负性情绪无法舒解,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在某个风波或场景的压力下出现情绪爆发,容易出现捶墙、抠掐、划伤皮肤、饮酒或过量用药等自残行为,严重时可能在一时冲动下施行极端的自残行为。
第四,相对于儿童失眠症,中学生忧郁症表现出更多的无助、无望感、乏力、疲劳、思睡、自杀和物质滥用;而儿童失眠症的病人,则更多存在分离恐惧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假如一个小孩突然“变懒了”“不爱学习”、动不动就流泪发性子、出现自残行为的话,说明他/她可能是情绪“生病了”,正在经历着令人苦闷的情绪困惑。此时,建议父母注重上去,不要急于给儿子下一个“不求上进”的推论;多一点耐心和尊重,给儿子一个才能诉说内心体会的机会,并及时带女儿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去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及早干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陈瑜(重庆医科学院附属骨科诊所心境障碍科忧郁症病房大夫)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