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07 11:08:44作者:佚名
综合素养(学校)
整体考情
综合素养是班主任资格考试高中学段三大必考课目之一(另两科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该课目考试通常于考试当天9:00—11:00召开,考试时长为120分钟。试题的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能力、文化素质五大模块。
一、题型剖析
试题共包含33道题,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剖析题、写作题三种题型。各模块不同题型的题量和分值见下表。
模块题型、题量分值分值占比
单项选择题
(2分/题)材料剖析题
(14分/题)写作题
(50分)
职业理念41—2215%
法律法规8——1610%
班主任职业道德41—2215%
基本能力4117248%
文化素质9——1812%
合计2931150100%
(1)单项选择题。职业理念、法律法规和班主任职业道德以理解应用型题目为主,常常结合教育情景考查。文化素质考查范围较广,命题方向不定,复习难度大。
(2)材料剖析题。第一题要求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解读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其高考查频次最高的是中学生观。第二题要求从班主任职业道德的角度解读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可用《中高中班主任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六条师德规范剖析材料。第三题为阅读理解题,材料多为议论文、说明文,篇幅较长,内容多涉及文化、科技等方面,下设两问,第一问通常为简略概括,4分;第二问通常为简略剖析,10分。
(3)写作题。命题方式通常为材料习作,要求考生按照材料写一篇论说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字数不多于1000字。
二、模块剖析
1.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是复习的重点,通常会考4道单项选择题和1道材料剖析题,共22分。在考查内容方面,素养教育的内涵、新课程变革提倡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中学生观、新课程变革背景下的班主任观是重中之重,班主任劳动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也是单项选择题中常常考查的内容。
2.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以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通常会考8道题,共16分,涉及6~8部法律法规,多结合具体情景剖析合法与否及其缘由,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选择恰当的做法。《学生伤害车祸处理办法》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固定考查1道题,也须要重点复习。2024年下半年考查了两道东正教育新政相关考点,需造成注重。
3.班主任职业道德
班主任职业道德是复习的重点,通常会考4道单项选择题和1道材料剖析题,共22分。不仅《中中学班主任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需要重点把握外,近几年,该模块的命题表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多围绕“教师职业道德”本身的特性、范畴、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结合具体教育情景考查,但是新增了对唐代师德思想的考查,难度较大。
4.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阅读理解和写作四个方面的能力,通常会考4道单项选择题、1道材料剖析题,1道写作题,共72分。信息处理能力通常考查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种常用办公软件的某项功能或具体操作。其中,Word和Excel的考查频次较高。逻辑思维能力中,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推理为近几年的必考题型,其次是图形推理和数字推理。
5.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以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通常会考9道题,共18分。在考查内容方面,涵括历史、科学、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五个方面的常识。其中,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考查频次相对较高。另外,教育统计和测验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固定考查1道题,考生应重点复习。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考频·单选题*21材料剖析*4]
(一)素养教育的内涵
1.素养教育以提升国民素养为目的
2.素养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素养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指出在教育中每位人都应得到发展,为每位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只重视一部份人的发展,更不是只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这是素养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选拔性、淘汰性的地方。
正例:某同事成绩不好,性格孤僻,班里的朋友取笑他像块“木头”,老师们也甚少关注他。新转来的教师除了没有歧视他,还时常和他谈心,充分了解他的情况。
例子:某学校班主任时常召集班级中成绩好的中学生开会,和她们分享一些新的学习方式;而对于成绩不好的中学生,该班主任觉得她们没必要晓得这种。
3.素养教育是推动中学生全面地、生动开朗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从发展的特点看,素养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
(1)全面性
施行素养教育,必须把美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统一上去,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须要注意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养的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侧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全面发展应当构建在中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之上。
(2)主体性
素养教育要求中学生主动地、生动开朗地发展,以区别于应试教育学生死记硬背、灌输式的被动发展。从中学生发展的方式看,素养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把中学生视为教育主体,指出中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3)可持续性
素养教育迸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她们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全面的素养发展,为中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使得中学生后续可持续地发展。
4.素养教育是推动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位中学生都是一个奇特的个体,她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理想追求各不相同。素养教育指出为不同的中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她们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5.素养教育要切实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21世纪,素养教育开始指出美育为先,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中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作为素养教育的重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素养教育的外延
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养教育是终生的,它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中学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种中学提出的要求。
素养教育应该贯串于幼儿教育、中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种教育,应该贯串于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知识延展
对素养教育的认识误区
误区1:素养教育就是要中学生把哪些都学好。
解释:素养教育对中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鼓励中学生在某一方面产生优势,学有校长。
误区2:素养教育就是多举办课外活动。
解释:素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误区3:素养教育就是不要考试,非常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解释:考试是评判中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中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应废止考试,而应变革考试制度。
误区4:素养教育会增加升学率。
解释:素养教育指出迸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她们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指出科学地学习,这有助于迸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有助于提升升学率。
考点剖析
素养教育的概念是高频考点,要重点把握。
1.素养教育的内涵。常考单选、材料剖析。
谨记五个关键词:提素、全体、全面、个性、实践创新。其中,“全面”是单选题最常考查的点。常出现的情景如将音体美等课程改上语数外;过秦论生不要把心思花在课外活动上等。这种都是违反“全面发展”要求的表现。
据悉,该考点常结合对素养教育认识的误区考查。最常考查的是将素养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这也是对“全面发展”要求的误会。
在材料剖析题中,要求从教育观的角度解读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时,优先从素养教育的内涵展开剖析,其次结合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观进行必要补充。
(2023下·单选)某小学增设了国学精典、体能运动、科技发明等校本课程,要求高中中学生起码必修两门,此事受到了部份父母的反对,觉得占用了中学生的高考备考时间。该校的做法()。
A.忽略了中学生的个体差别B.关注了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C.忽略了中学生的发展规律D.关注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的行为主体是中学。中学增设多元化的必修课要求中学生学习,才能推动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关注了全面发展。关注中学生需求指出中学生的主体意愿,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2.素养教育的外延。以单选方式考查。常在选项中出现窄化素养教育外延的叙述,要求判定正误,如素养教育仅适用于基础教育,是错误的。
二、实施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考频·单选题*7材料剖析*1]
(一)宏观——国家新政的保障
政府作为素养教育的提倡者和促进者,应当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资源,为推动素养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中观——新课程变革的推动
素养教育的实行必须依靠彰显素养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素养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推动新课程变革,施行素养教育。
1.新课程变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分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指出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引导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彰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分指出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少整合的现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列,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中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况,强化课程内容与中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善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改变课程施行过分指出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①学生主动、自觉、自愿;②学生独立地剖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
合作学习: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②有明晰的责任分工;③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①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假定;②科学理论指导,科学方式探究;③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建立知识体系。
正例:为了改变中学生从课本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