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8 08:58:32作者:佚名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低龄留学生发展迅速。据中国教育在线推出的《2016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在美就读中小学的中国留学生已达34,578人,占全美该阶段国际学生总数的52%,位居第一。对于低龄留学生家长来说,孩子出国后,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着30多年国际教育领域工作经验的肖堰,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曾经的低龄留学生家长。她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在低龄留学尚为罕见的2010年,她将当时只有15岁的女儿送到了美国读寄宿高中。和众多经历“小别离”的留学生家长一样,决定出国前的犹豫、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担心、骨肉别离的无奈,她都一一经历过。
这些年,肖堰接到了不少朋友对于孩子出国留学事宜的咨询,她知道,还有很多家长有着类似的疑惑需要解答。于是,肖堰把对这些困惑的思考写成了《留学十问——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一书,介绍了她引领女儿一路成长和女儿在美国留学的全过程,还记录了她通过访谈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参赞所了解到的留学生在国外的真实情况。
从“主动失联”谈亲子关系
1990年,有着4年教师工作经验的肖堰,开始在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多边合作处工作,其间,她还完成了伦敦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业。2001年离开教育部后,肖堰加入华尔街英语工作至今,这些工作机会让她积累了和大批最顶级国际教育专家交流的经验。
肖堰在女儿留学期间曾走访多位常驻美国、加拿大的教育参赞,这些教育参赞在深入了解留学生和国外教育管理者后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知道很多当下留学生具有的普遍性的困惑。
“现在我们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就是帮助国内家长找孩子。”一位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工作人员曾经这样对肖堰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孩子的“失联”是完全自愿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听家长万里之外的唠叨,或不愿承受家长在意见又分歧时不断施加的压力。
让肖堰感到庆幸的是,她女儿在15岁出国后的7年中,与她始终保持着一周一次的视频交流,短则1小时,长则2~3小时,几乎从未断过。此外,还有近3年时间,女儿会一周给她写一次“书面报告”:生活学习,娱乐交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无所不包,无所不聊。
“为了这样的‘庆幸’,我们准备了十多年。”肖堰对澎湃新闻说。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决定孩子离开之后跟父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你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会有什么效果。”肖堰认为,家长一定不能从孩子成人或者出国后,才考虑和他们的关系。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薛浣白也反复提醒决定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好好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
肖堰认为,子女在12岁以下还处于依赖父母的“有效期”,父母应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制定规则、设定边界、矫正行为。有些家长在早期对孩子进行放纵,等到孩子入读中学或出国留学后,反而过分严格,甚至还带有强迫性,但实际上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已过了最佳期和“有效期”,让亲子间的关系适得其反。
此外,不少未成年留学生的家长会寄希望于国外寄宿学校代替父母行使管理的职责,肖堰对此认为,虽然很多国外的寄宿学校有复杂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只是主要针对吸毒、喝酒这些严重违纪行为。孩子是否会合理安排时间,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作业会否按时完成这样的事情,完全要靠学生自觉,这时就需要父母继续适当行使约束、管理、提议、建议的职责。
对于当下流行的全职陪读妈妈,肖堰建议慎重考虑,“如果全职妈妈为了孩子放弃所有,对孩子本身就是压力,孩子会想,我当初并没有让你放弃。”
正确衡量是否应该出国
“我始终认为出国留学的好处和坏处,出国留学是你未来人生的必经之路。你需要去看看世界不只是你眼前的样子;需要去了解世界上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不只是你经历的这些。”在女儿很小的时候,肖堰就曾对她说过期待她未来留学。
然而,即便早早准备,肖堰在女儿真正面临是否出国做小留学生时还是特别谨慎,那时女儿在人大附中读书,即将初中毕业,面临在国内参加中考,还是准备申请美国寄宿高中的选择。
为此,肖堰和女儿坐在一起,让女儿列出出国留学和不出国的理由,然后发现“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女儿自己也想留学。
肖堰认为,留学需要早准备,不单单是早准备托福、SAT、GRE考试,还包括孩子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多方面的准备。
“一定不能被裹挟,然后跟风去留学。没有一个教育体制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肖堰7月28日对澎湃新闻说, 家长应该想明白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还要充分了解孩子,尤其要了解孩子是否具备出国留学的条件。虽然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能比较稀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各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孩子到国外就一定可以脱胎换骨,国外通常考核标准更加多元,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薛浣白说,不论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回国后,都会遇到不少家长的一种认识误会“既然国内升学压力大,就通过把孩子送出国门而解救他们出苦海。在这些家长看来,似乎出钱把孩子送出国门学习,就解决了孩子学习的所有问题,自己也可以彻底卸下家长的负担了。”
还有不少家长因为斥巨资送孩子到国外留学从而增加了对孩子的期待。肖堰提醒这部分家长,要有孩子没法上顶级学校的风险意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和因为孩子学习不好送出国,一样是不恰当的。”
肖堰举了女儿曾经想读耶鲁大学而未得的例子,她说,女儿曾经非常想读耶鲁大学,也没有任何一个母亲会不为孩子有机会入读世界顶级名校的机会而不动心,但是肖堰在了解女儿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认为女儿并不适合耶鲁大学,所以最后得知申请结果失败时,她和女儿都感觉可以接受。
“留学生要‘入乡随俗’”
肖堰知道女儿经历的困惑困难、酸甜苦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她也知道女儿遇到的困难只是留学生在外遇到的困难的一部分。
带着牵挂、关心,怀揣着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广大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情况的希望,肖堰分别与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参赞陈维嘉和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薛浣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两位参赞通过几年在驻芝加哥和温哥华领馆教育组的工作所接触到的第一手信息和实例,道出了中国留学生频频遭遇的困难和挑战。
两位参赞都认为,与以往相比,当今的中国留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已经提升了很多。但薛浣白说,他们在国外需要全英语听课、讨论、写论文,而且作业量还很大,“挑战可想而知。”而且,留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带有浓重口音的老师。
因此每当有家长、学生来问薛浣白时,她都会表示“在英语方面怎么下功夫准备都不多。”
除了语言障碍,让教育参赞们痛心还有,有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因无知、无视当地法律法规而引发的严重事件。
2016年2月,一名来自上海的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留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则“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的微博,即刻被校方开除,并被遣返回国。
“其实,别说自身安全,即便是发现别人安全受到危害、威胁时,美国人作为旁观者,很少会上去辩个输赢,而是会立刻报警去加以制止,哪怕是碰到男女生之间谈恋爱而发生争吵和肢体冲突时,美国人也会报警。”陈维嘉说。
陈维嘉还提到,有一次,一对正在谈恋爱的中国男女学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男生把女生推倒在地。过路人看到后马上报了警。警察来后立刻把男生抓捕,虽然这个女生反而为男生辩解他们是因为私事争吵出国留学的好处和坏处,但警察还是照抓不误。“因为,那位男生动手了,是向一个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动了手,而且被别人看见了,所以,他就被视为有暴力倾向和行为而必须受到控制。”
肖堰说,在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权,各个州的法律时常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美国人习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有时,哪怕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美国人也会通过上法庭这样的法律渠道解决。因此留学生一定要“入乡随俗”,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注意自己言行,以免引发严重的后果。但同样,当留学生遇到自己单枪匹马无法制服的罪恶暴力或以强凌弱的行为的时候,也可以借助警力、借助当地法律去解决。
(本文部分内容经作者肖堰同意,综合自即将出版的新书《留学十问——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