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1-04-15
更新时间:2021-07-21 04:43:16作者:admin2
去“精品教师”上边找,(百度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上边有很多语文说课,
自己看看,
抄一份就OK拉
1。《卢沟桥的狮子》说课设计
重庆 徐观明
--------------------------------------------------------------------------------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
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
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
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
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
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
2。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 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
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
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
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 )是迅的书桌,书桌上( )。
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
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
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1,步行、走路。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句话做文章。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
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5.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了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小学语文《趵突泉》 (多媒体组合教学课例)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 姓名: 张红 日期: 2002/9
一、教材内容
《趵突泉》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的看图学文课文。
这一组课文有一个新的训练要求——读文章,想画面。这篇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趵突泉公园,突出了泉池中的三个大泉,大泉冒出水面,在不断翻滚;小泉眼冒出的水泡隐约可见。泉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中有游鱼,池边有凉亭、垂柳。课文的三、四段是叙述并丰富图画的内容部分,因此,这两部分就是本次教学的重点部分。
看图学文课文,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而这次的教学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书上的画面只是静止的画面,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从图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课文中对大泉、小泉的具体描写转化成活动的画面,边读边想象,才能有如临其境之感,才能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另一方面,由于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写下这篇文章的,那时的“趵突泉”的确是“趵突腾空,声如隐雷”为“天下奇观”。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时事的变迁,“趵突泉”已势不如前,甚至还停喷了近两年之久。因此,为了拉近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布置了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趵突泉今昔对比的图片和相关的资料,并且使学生在上课时能有机会运用资料,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感受到趵突泉的神奇美丽。
同时,当学生了解到今日趵突泉的现状时,不禁为此而担忧,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更加懂得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初步的上网浏览、查找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 、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课题名称
知 识 点
学 习 水 平
知识
理解
应用
品评
趵
突
泉
1 、字:冒、妩、媚、昼、夜、碎等
√
2 、词:妩媚、摇曳、没昼没夜、五光十色、晶莹、不知疲倦等
√
√
√
3 、句: ①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② 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③ 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④ 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⑤ 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都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
⑥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
√
4 、大泉眼和小泉眼的位置
√
5 、大泉眼和小泉眼的特点
√
6 、按照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
√
7 、“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 识 点
学习水平
描 述 语 句
行为动词
字:冒、妩、媚、昼、夜、碎等
知
识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认清
正确辨音
辨音
正确辨形
辨形
词:妩媚、摇曳、没昼没夜、五光十色、晶莹、不知疲倦等
知识
能正确读、写这些词语
读、写
理解
正确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解释
应用
能用这些词语造句
造句
句: ①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② 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③ 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④ 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⑤ 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都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
⑥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理
解
找出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找出
理解这些重点词语对表达语句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理解
说出这些重点词语是怎样表现大、小泉眼的特点
说出
能正确回答这些句子的含义
回答
品
评
说出这些句子描写的精美之处
说出
体会这些句子字里行间所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
大泉眼和小泉眼的位置
知识
准确找出大、小泉眼的位置
找出
大泉眼和小泉眼的特点
理
解
找出描写大、小泉眼特点的句子
找出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朗读
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理解
按照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理解
找出描写大、小泉眼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
应用
用一句话赞美趵突泉
赞美
“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应用
通过读文章,品析词句,联想画面
读、品析、联想
3 、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读文章,想画面,品味词句,体会大泉与小泉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1 、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大、小泉的特点。
2 、初步掌握“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四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来源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使用方式
知识
理解
应用
品评
2
√
√
√
网络课件
气泡的形态
自己开发
A.展示事实
B.创设情景
D.边播 放,边 讲解
3
√
√
网络课件、视频录像
( 1 )趵突泉的 概貌
( 2 )趵突泉冒 泡的情景
( 3 )池面腾起 热气的情景
自己开发和从视频库中收集
B.创设情景
D.呈现过程,解 释原理
A.设疑 一播放 一讲评
注: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展示事实;B.创设情景;C.提供示范;D.呈
现过程,解释原理;E.设疑思辨,解决问题;F.其他。
2、媒体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一播放一讲评;B.讲解一播放一概括;C.讲解
一播放一举例;D.边播放,边讲解;E.复习巩固;F.其他
·板书设计·
趵突泉 大泉 冒 涌 翻滚
(清浅 鲜洁) { } 大自然伟大
小泉 大大小小 五光十色
五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1、 画出流程图
2、 对流程图作简要的说明
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提出问题。
接着利用趵突泉的视频录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趵突泉的美,教师根据视频录像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仔细听教师的朗读、观看视频录像和大声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朗读课文,相互之间交流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和发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然后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难句,品析好词好句。教师鼓励学生以自由读、同伴读和对手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赞美、有感情地朗读、在黑板上画画或者创作广告词等不同的形式 抒发 对趵突泉的感情。
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趵突泉的资料用实物投影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有的学生则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当堂收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