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10 18:36:18作者:admin2
历史上把东周分为两半,一为春秋,一为战国,跨时超过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
对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以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为分界线,这是主流观点“春秋”名称的由来,是来自鲁国的史书《春秋》。《春秋》是一部编年史,春秋之意,即是“年”的意思,我们有时侯说,人的一生有几个春秋,春秋一个循环,就是一年。
《春秋》这部史书,后来经孔子的编撰整理,纪事终结于公元前481年。《春秋》虽是一部史书,对史事的记录非常简单,没有细节,故而孔子的弟子左丘明在其基础上,把历史的细节给补充上去,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纪事延长到公元前468年。
《春秋》与《左传》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后来就被称为春秋时代。那问题是,春秋的结束时间,为什么是公元前476年,而不是《春秋》纪事终结的公元前481年,也不是《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呢?
这是因为后世儒家历史学者,从尊王的角度出发,要突显周天子的地位,故而选择周敬王去世这一年,即公元前476年,作为春秋的结束;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作战国时代的开始。考虑到春秋后期周王实际毫无作用可言,这种划分时代的方法显然只有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以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考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并没有实际意义,故而也有人认为,既然春秋的历史,与孔子整理编撰的《春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孔子只纪录到公元前481年,理应以该年作为春秋的结束。
但是这个观点也有一个缺陷。因为从史事纪录的详细程度来看,《春秋左传》比《春秋》要详尽得多,而且时间也要延长十三年,这一段历史纪事是连续性的,故而另一种观点,就是以《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为春秋的终点。
为什么要以《春秋》或《左传》的纪事终点来划分春秋与战国呢?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完整的编年史,特别是左传,历史非常详实。此后的历史记录,开始变得简略与混乱,因此我们对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早期的历史,知道的反而不如春秋多。
我们在看春秋的历史时,线索清晰,内容完整;相反,在看战国的历史时,出现大量时间段的史料空白,还有各种史料的混乱、矛盾。史料给我们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这也是后世史家要把东周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截的一个原因。
第三,以公元前403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这一年发生一件大事:魏、韩、赵正式从晋国分裂出来,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
在儒家学者看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传统的儒家史学认为,赵、韩、魏三家身为臣子,竟然剖分晋国,君君臣臣的政治体系完全被破坏。在这种纲常散坏的情况下,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承认他们瓜分晋国的合法性,使得君臣之礼完全崩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心疾首地说:“君臣之礼即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司马光认为,正是因为周天子自毁纲纪,才导致战国时代的祸乱。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传统史观的结论太简单了,只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似乎周天子不承认三晋诸侯,周王室就可以走向复兴似的。事实上,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比起春秋时代更加羸弱,完全没有任何权力。所谓的“册立诸侯”,无非是对既存事实的承认罢了。
第四,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以上几种划分法,都有其依据。在不少人看来,春秋与战国都是乱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春秋与战国,是有本质区别的。
春秋是旧秩序的瓦解,但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春秋的历史,是一部权力不断下移的历史。先是周天子失去权力,诸侯的势力兴起;诸侯失去权力,卿家势力兴起;到了春秋晚期,有的国家比如鲁国,权力甚至转移到陪臣之手。从春秋的历史,明显看到权力不断下移的趋势。
战国是在旧秩序瓦解后,建立起新的秩序。三家分晋意味着旧的诸侯制解体,新的诸侯制兴起。由卿大夫篡夺君位而来的新诸侯,吸取春秋时代旧诸侯丧失权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独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得与臣下分享。君主专制制度由是兴起,战国时代,便是贵族政体向君主独裁政体转变的阶段,到最后演变为皇权制度,并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春秋末期,以诸侯国君为代表的公室是旧势力的代表,他们维持奴隶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以卿大夫、家臣为代表的私门是新势力的代表,要求改革,建立封建制度。“田氏代齐”正是这一新、旧势力斗争的典型代表。
当吴、越两国在东南大动干戈的时候,中原地带,诸侯间的战事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诸侯国内卿大夫间的角逐与兼并。齐、晋、鲁等国的内争尤为激烈。
齐国,始封于姜太公,故齐君以姜为姓。春秋初年,齐独霸列国,中叶渐衰,后期已面临崩溃的边缘。齐相晏婴讲到齐国的政治形式时也说:“快完了。”当时公室仓库中的布、帛、粮食放得快腐烂生虫了,百姓生活却衣食无着,饿殍遍野,起而抗争的人遭到镇压,获刑砍脚斩头的不计其数。
齐大夫田氏,适应新形势要求,施行新政。他借贷给贫民粮食时,使用的是大斗,收取借贷时,却用小斗,以举笼络了人心。数十年间,齐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势力渐强,先后吞并了国氏、高氏等显姓强宗,夺得很大权力。
公元前475年前后,大夫田成子又把齐国内残余的旧势力消灭殆尽,同时,与各国通好,取得支持。这样,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就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最后,终于把姜姓的齐君放逐海上。取而代之,是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公元前475年,恰是周元王元年。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不只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开始。
参考资料:《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