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4-02-04 20:03:23作者:佚名
《屐痕处处》是一本由郁达夫专著,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悉心搜集的观后感,希望对你们能有帮助。
《屐痕处处》读后感(一):《屐痕处处》:人是好奇的植物,少不了于必要的事情之上,去做些何必要的事情
郭沫若先生在《再谈郁达夫》中曾说:“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觉得是艺坛的四绝。”卑己自牧,以谦卑的心态宽松养性。坦白说,这样的评价,在我刚才读完郁达夫的《沉沦》时,是绝对难以认同的。不过,随着更多地接触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郁达夫生平越来越多的了解,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评价也就越来越才能认同。《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集,作品中的内容大多取自郁达夫留日期间的生活经历。郁达夫留学英国期间,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兴起时期,郁达夫以自身为蓝本创作的《沉沦》一经出版就风靡国外艺坛,也成为郁达夫的代表作。郁达夫一生,文学创作多以小说、散文为主。1933年-1934年间,郁达夫迁往成都,过着游山戏水的归隐生活。这一期间,郁达夫创作了大量山水散记,最终集结为《屐痕处处》出版。“屐痕处处”名字的来历,郁达夫在《序言》中是这样写的——将稿子搜集好了之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称作“达夫散记”哩,虽然太僭,称作“山水游踪”哩,又或许太雅……按照郁达夫的意思来看,“屐痕处处”是既不僭,又不雅,也不俗的名子,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名子比郁达夫上面提到的两个名子都好,雅而不俗,很是喜欢。
郁达夫的这本山水散记,文字亲切随便,从“序言”开始,就有一种与友人对话的轻松愉悦之感。尤其在读到《钓台的春昼》开篇的那段话时,更觉得一语中的。由于这句话,放在明天来看仍然很是适用。“因为近在咫尺,以为哪些时侯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境,反倒常常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人人都有,越是认为抬腿能够抵达的胜境,越是不急于抵达,总觉得随时都可以去,却是一年又一年地拖延着。郁达夫在《屐痕处处》中除了勾勒记录了山水景色,也有一些日常生活记录以及读来十分有趣的短语。诸如《屯溪闻笛记》中说:人是好奇的植物,不仅睡眠,喝水,排尿以外,少不得也要使用使用那两条腿,于必要的事情之上,去做些何必要的事情。读到这儿,你们能不能想到何必要的事情是哪些?哈哈,是遛弯,或则,也可以说是游荡——就是一处走私破铜烂铁的旧货铺,以及就开在餐厅边上的一家假古董店,也忽然地降低了许多客户。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作《屐痕处处》的这一段时间,可以算做是郁达夫一生中比较快乐的岁月。1935年,郁达夫在北京建新居“风雨茅庐”,时任巡警部长的赵龙文在扇面上写了两首诗赠郁达夫。郁达夫和诗道:卜筑西门事碰巧,种瓜敢咏应龙篇?只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六年。令人悲伤的是,1945年,郁达夫在新几内亚岛身亡,年仅四十九岁。回顾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从留学美国时期的《沉沦》,到上海佛山学院任教时期的《小说论》《戏剧论》等文艺译著,再到北京兼任《抗战文艺》编委、新加坡《星洲晚报》主笔,及至最终因抗本被美国伪军杀死于新几内亚丛林,郁达夫一生正堪称是“屐痕处处”。
《屐痕处处》读后感(二):行走
“身体强壮、有闲而又有钱的人,出去游山戏水,其实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每见古人记游或序人记游,身上总要说一句‘余性好游’的开场白,读了常常想哗然下来;……将稿子搜集好了之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叫作《达夫散记》哩,虽然太僭,叫作《山水游踪》哩,又好像太雅,考虑了几天,更换了几次,最后我才决定了一个既不僭、又不雅、但也不俗的名子,叫作《屐痕处处》。”这是郁达夫在首页撰写的《自序》中的内容。
《屐痕处处》是郁达夫的散记诗歌,全书收有《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等十一篇,其中除《感伤的行旅》写于1928年11月外,其余大多写于1932年至1934年间。
郁达夫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称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郭沫若曾称道:“古人说‘多文为富’,他名叫郁文,真堪称名子相副,‘郁郁乎文哉’了。”当我读完《屐痕处处》后,发现散记原先可以这样书写,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景色,而是捉住湖光山色的特性,确切地描写自然风景的特点。像在《杭江小历纪程》中描述湖州五泄风景:“一步一峰,一转一溪,山峰的尖削,独特,深幽,灵巧。”文字不多,却将五泄山峰和溪流的尖、幽、灵的独特风景巧妙地诠释下来,栩栩如生。
郁达夫的诗歌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半日的游程》描写游玩曾经中学生时代生活的山中,在景物的衬托、对比中,感遭到时间的长河,“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绵长来,原不过是像白驹的过隙,而且时间的威力,到底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荒山野地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如今也竟垂垂老了。”与友人相随吃茶,“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振动许多时。我们三人头也不仰上去,只竖起眼睛,在静听这鹰声的响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所处环境,闲聊中,忽听到老翁“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说到这儿,他才摇晃胡须,哈哈大笑上去,我们也一到笑了,两人呵呵呵呵的大笑余音虽然还在那静寂的山腰,静寂的黄坑,做不绝如缕回荡。”感觉自己与她们一躺下处山中,那琅琅的笑声不绝于耳……
“旅”旅行,外出;“游”是外出游玩、观光、娱乐,两者合上去即旅游。所以,旅行侧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意,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快乐的事情”,也成为大多数文人骚客的至爱。爱山玩水、热情坦荡的郁达夫是个旅行爱好者,他将自己所见所思所言付诸于《屐痕处处》,《屐痕处处》不仅是他的第一本散记诗歌,也是是知行合一的延展……
《屐痕处处》读后感(三):《屐痕处处》:诗人郁达夫的甜蜜主义文学色调与爱国情结
《屐痕处处》是郁达夫的精典散记诗歌,写于1933-1934年,此间,郁达夫过着游山戏水的归隐生活。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杭州临安人,中国现代诗人、革命英烈。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战救国而罹难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出席各类反帝抗清组织,先后在北京、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战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陶醉的夜晚》、《过去》、《迟桂花》等。1945年被法国伪军杀死于吕宋。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英烈。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英烈证书。
如今脑海中能够忆起课本中那篇《故都的秋》,那个优美的文学风格令人记忆犹深,郁达夫这个很奇特的名子也牢牢地印在了心中。
如今文学界还有以郁达夫命名的文学奖项。
郁达夫小说奖是以四川籍现代杰出诗人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以发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鼓励甜蜜诗意的性情写作,重视汉语叙事传统的承继和创新。
《屐痕处处》是你们小书之一册。
广州出版社出品的你们小书·文学卷(共15册)是一套精品丛刊。这套丛刊包括鲁迅、沈从文、老舍、郁达夫、萧红、周作人等等耳熟能详的诗人,是我们了解清代时期文人与作品的精典作品集。
郁达夫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一是具有自我性,一是具有甜蜜主义色调。
有时见到人们常说诗歌最好脱离“小我”,不要通篇都是“我我我”的,我不是非常赞成。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都是奇特的,任何一个“小我”,虽然都是“大我”的映射。没有“小我”,何来“大我”?
看他人在文字中记录自己的生活,更让人就能体验到深切可靠的生命体验,从他的种种情绪中,我们也更能体验到时代在一个人内心深处带来的影响与演进。
从《屐痕处处》一书中,浓郁的情结与清纯的文风,我们也能体验到画家的甜蜜主义情结,如同随他一道走在山水景物之间。更能从那行云流水的文字里,看见那一代文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广博的读书积淀。读郁达夫的作品,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没有一定的古文底子读上去似乎有些耳鸣。
文无定法,诗人要紧的是有自己的风格,真正值得留传的文字,一定是这样美而诚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