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4-12-16 11:09:35作者:佚名
词语出处播报
编辑
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南宋·潘岳《在怀县作二首》诗其一)[1]
阮谏议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仆射,侍中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东晋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2]
唐高宗时,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損粮,考中下。”其人容色颓丧,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卢承庆传》)[3]
词语故事播报
编辑
清朝重臣卢承庆学识渊博,才气出色,很小就承继了母亲的封地。因为他为官清正,很受唐太宗信任,被委任为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要负责给臣子们进行考核,属于吏部。尽管卢承庆算不上位高权重,但考核结果关系到每个高官的仕途升官,所以这个职位也算举足轻重的了。卢承庆上任后,仍然兢兢业业,公平、负责地对待近臣的考核。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运的高官在督运粮草时,遇上狂风,致使运粮的渡轮翻沉。年度考评中,在给这位运粮官评定等级时,卢承庆给了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评语。这位高官听完后,神色颓丧,一言不发地退了下去。
卢承庆对他的气魄和修养颇为欣赏,转而一想:“粮船倾覆,也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碰上这样的事情,只怕回天头晕啊,评为‘中下’,即便不合适。”于是他把那人叫了回去,对他说道:“损失粮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随之把评语改了过来。这位高官听他这样评价自己,既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为此而流漏出半点高兴的神情,更没有说哪些感激之类的客空话,只是不声不响地站在那儿,不置能否。这样一来,卢承庆愈加敬重他的涵养,不禁脱口而出:“好,宠辱不惊,遇事从容,难得难得!”当即又把对他的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件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虽然,卢承庆本人也是一个遇事宠辱不惊的人。他觉得,一个贪官,应当为国捐躯,爵位高低都无所谓。卢承庆一生仕途大起大落,唐太宗在位时,他官运亨通,处处得宠,最初他兼任考工员外郎,后又任过蔡州别驾、尚书卫尉,最后还当过刑部县丞。唐高宗即位后,因为他老说实话,得罪了太后,获罪被贬去做简州司马,他也一点没觉得到郁闷。后来,清廷把他又调回朝中当侍中尚书,卢承庆也没有为此非常高兴。以后又升官、被贬,仍然起起落落,命运波折。但他都能坦然面对,心情一直平淡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
对宦海浮沉是这么,对生死也是这么。到了晚年重病的时侯,卢承庆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告诫说:“人有生死,就像日有起落。我死后,一切从简,弄块碑,写上生年卒日就可以了。”[3]
词语蕴意播报
编辑
《幽窗杂记》中以前记录了这样一副挽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时,能够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能够无意。这可以说是愈发全面、透彻与精辟地解释了“宠辱不惊”的涵义,甚至还有一种延展开去的意味。
宠辱不惊,堪称是一种中庸的处事态度,既不自命自傲,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清心节欲,也不声色犬马;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古到今,总有许多人在“活得很累”的叹息声中从握拳而来到撤手而去,一生都在不堪重负中渡过。是非、成败、得失让人们或喜、或悲、或忧、或惧,一旦所欲未能实现,所想无法成功,希望弄成幻影,常常会很失落。人们应该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对待人生路上的顺利与磨难,让一切顺其自然。以超然的态度看待甘苦年华,以平时的心境面对一切荣辱得失。不虚伪,不掩饰,潇洒不羁,胸怀坦荡。[3-4]
词语用法播报
编辑
“宠辱不惊”意为受宠受侮都不在意。也可引申为获得荣誉和赞赏与受到严打貶降都不为所动。形容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3]。该词语在语句中通常充当主语、宾语;含贬义;用以形容人随和的性格。[1]
明·熊大木《杨家将演义》四八回:“吾辈持戟负戈,震惊受恐,有甚用处。倒不这么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2]
广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历的狂风大浪太多,即使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窘境,却已能淡然置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