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5-01 11:03:58作者:佚名
每一次灾难,就会冒出一些“借灾难演出妩媚”的文学雷人
曹林
发生车祸和灾难后,媒体应当怎样报导和评论灾难,文学怎么抒发灾难悲壮,“反思”与搜救是否存在冲突,“感动”和“歌颂”是否应有节制,成为每次灾难讨论中一个热议的焦点。总体来看,“灾难报导和评论应当说人话”已经成为共识,那个不合时宜地将灾难诗意化的“灾难文艺腔”越来越被大众抵触。每一次灾难,就会冒出一些“借灾难演出妩媚”的文学雷人,这些雷人一出现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灾难文艺腔”有各类表现,总的说来,就是让人读着觉得十分不舒服,与灾难带来的伤心气氛极不协调。看不到对被害者和罹难者的怜悯与怜悯,有的只是空洞的抒情,绕来绕去地用一堆滥俗的隐喻拼凑“感动”,用虽非气魄却没有真情实感的对偶句硬凑“赞歌”。不顾被害者及罹难者家属的愤慨,用具象的大词和宏大的叙事遮盖个体痛不欲生的伤感,用赈灾的剪影将灾难诗意化。不是面向灾难,而是借灾难找寻自己的存在感,甚至把他人的灾难当作宣传自身的机会。这些文字听上去很文艺,却空洞无物,只有“文艺”而没有“人文”。
曾有网友总结过一些可以套用的“文艺装×句式”,包括:一定要幸福哦!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们是糖,甜到哀伤。装×句式小方法——使用意象:我看见风是香的,我看到雨是甜的。谈论孤单:熄掉灯,请让我守着孤寂搁浅。描写时间:年华散去,时光在你手掌镌下深深的纹。引用古典:你演奏的肖邦,是我心底的霜。拼凑措词:像蜃楼般参悟美眷,在荒芜里辗转缤纷。——套用里面这种句式和话语,就变得很文艺。如同那句引发争议的“感谢你无数次游过这么伤感的水域”一样,听上去很美很文艺我们是糖 甜到哀伤,却脱离了灾难的怜悯而成为纯粹的文字方法和修辞显摆,没有任何人文和情感浓度,没有人性的湿度。
无须举例,每一次灾难中都可以找到好多与上述表现对应的报导、评论和散文。从这些“灾难文艺腔”的猖獗中,见到的是一些人丧失了用人话抒发忧伤的能力,见到了灾难抒发的话语贫乏、思维偷懒和情感枯竭,好多时侯丧失了抒发的本原,而成了带着某种利益追求的演出。当丧失了对生命的崇敬和灾难的真挚伤心时,就成了一场消费灾难和演出感伤的、无耻的文学大赛。
前几天听到一个中学生写的评论,觉得很难过。这篇针对最近某次灾难的评论,就属于我批评的“灾难文艺腔”,没有对何以发生灾难的追问,没有对灾难带来伤害的怜悯怜悯,无非是把一堆听上去很“正能量”的大词、大事、大手笔堆在一起我们是糖 甜到哀伤,之后是拼凑力量、阳光、前行、激情、坚持、喝彩、勇气、温暖、祝福那些听上去挺好的词,最后还借此宣传了一下自家的中学。
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该校另一名朋友还撰文批评了这篇文章。我在陌陌中这样点评:把一堆事情烩在一起抒情,从灾难、歌颂到宣传自家学院,这么大的逻辑跨径,不怕扯着蛋吗?一些中学生,还没学会评论基本功,把基本道理讲清楚,就写这些空洞、矫情、生拉硬扯、不知所云的宏大叙事。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并非个案,我到学院去做讲演大赛评委时听过不少此类腔调的抒发,可称之为“学生党员讲演腔”。灾难中汇聚人心须要“正能量”的支撑,但不是把一堆看上去很正能量的词堆在一起,就可以起到正能量的疗效,须要将自己的心融于其中,用情结的力量将这种词联系在一起,就能到达受众的心。
文章既然是献给读者看的,就应当让读者在面对灾难时形成爱情共鸣。读者的情感触角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发生灾难时,触角更为敏感。是抒发真情实感,还是演出忧伤,是动情还是煽情,还是麻木地矫情,读者一看便知。
有人敌视赈灾的感动和对英雄的赞扬,我倒认为这迈向了另一个极端——总逗留于对灾难的愤慨和愤怒中吗?我们确实被英雄的行为感动了,为何不能感动呢?感动,就是在悲凉中找寻支撑和汇聚人心的力量——但若果用整齐划一的感动遮盖其他情感,将感动弄成没有节制的、甩脱了灾难敬畏的文艺抒情,这些原本高尚的情感就被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