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6-11 22:27:41作者:佚名
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通过“三江口交兵”、“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投递劝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作诗”、“借东风”等情节,作者早已令人信服地喻示了孙、刘联盟必胜,曹军必败的结局;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诸葛亮的远见胆略,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心胸偏狭,曹操的骄傲自满、文过饰非和猜忌多疑,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并且,这一切似乎把情节一浪初一浪地推向前进,虽然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直至“火烧赤壁”(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才将至。
历史上有关火烧赤壁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段记载,尽管写出了风波的梗概,但对双方将士的谈吐神态却缺少描写。裴松之注此段时引用《江表传》,有的地方记载稍为具体一点,但仍嫌粗略。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火烧赤壁的记载,即系综合这两条材料而成。
罗贯中在上面一系列精采情节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了艺术整修和加工,写出了一个气魄恢弘的篇章。
小说第49回,写诸葛亮设坛祭风之时,周瑜早已作好了火攻曹军的一切打算。这儿分五层描写了吴军将士临战前的精神状态:第一层,周瑜召集诸将入帐,听凭命令。第二层,周瑜派人报知孙权,请其接应。第三层,作为先锋的黄盖“已自打算火船二十只,船尾密布大钉;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肝油,上铺樟脑、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尾上插青龙牙旗,船头各系走舸”。第四层,周瑜命鲁肃遍告全体将士:“俱各拾掇渡轮、军器、帆橹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违误,即按军法。”第五层,“众兵将得令,一个个磨拳擦掌,打算角力。”这密锣紧鼓的描写,表现了名宿周瑜必胜的信心,也表现了东吴将士昂贵的士气和整顿的军威。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当西北风刮上去以后,周瑜立刻开始调兵遣将。他首先安排途程较远的陆路方面:分拨甘宁、太史慈、吕蒙、凌统、董袭、潘璋六员大将,带领六支兵马,分别火攻曹军旱寨,围歼曹军援兵,切断曹军退路。之后,他才布署兼任主攻的水路方面:一方面,“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火烧赤壁主要内容,今夜来降”,而且“拨船舰四只,随于黄盖船后接应”。另一方面,又命韩当、周泰、蒋钦、陈武四员将领,“各引船舰三百只,上面各摆列火船二十只”,分头逼抢曹军水寨。大总督周瑜本人,则与副节度使程普一起,亲自“在大艨艟上督战”。这番调遣井井有条,严密周到,充分显示了周瑜临机决断,指挥有方的大将之才。紧接着,作者又加上一层:“孙权差使命持虎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吴侯自为接应。”水旱配合,前后呼应,东吴军堪称兵强马壮,胜券在握。毛宗岗对这段描写非常欣赏,在夹评中赞叹道:“只五六万兵,叙得严整有法,遽然有百万之势。”
与此同时,联盟的另一方——刘备方面也在加紧迎战。诸葛亮一回到夏口,既顾不得休息,也无瑕与刘备共叙沉寂之情,马上便升帐发令。因为东吴军兼任了主攻任务,所以他调兵遣将时主要着眼于截打败逃的曹军,争取多擒俘虏,多缴军资器械。不仅命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商船,绕江剿擒残兵,夺回器械”,请公子刘琦严密把守汉阳(按:当潮流称“鄂县”)一带之外,他把刘备部下最勇猛的三员大将——赵云、张飞、关羽——都派去迎击曹操。在这儿,作者又一次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派赵云到乌林大路埋伏时,他断言:“今夜四更之后,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忙。”当派张飞到葫芦谷埋伏时,他除了肯定曹军必走此路,并且强调曹军“来日雨过,必然来埋锅造饭”。当派关羽到华容道埋伏时,他又推断:“今日(曹)操归顺,必走华容道”;还要关羽“于汉寿大路高山之处,堆积木柴,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后来的情节发展,一一否认了这种判别。这样的描写似乎带有浓厚的传奇色调,但因诸葛亮的判定都构建在对形势确切剖析和对曹操性格深刻掌握的基础上,所以并不变得违反情理。
经过这样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战前的紧张氛围越来越浓厚。透过纸面,读者或许见到了匆忙奔忙的数万大军:那一把把出鞘的钢刀,那一支支上弦的冷箭火烧赤壁主要内容,那一幢幢欲燃的火把,那待发的船舰,奔腾的马蹄,飘动的旌旗……一场惊天动地的火攻正式开始!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作者一直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又把笔触转向曹操方面。骄傲自满、轻敌麻痹的曹操,直至此时尚未发现自己已然连连上当,正一步步深陷孙、刘方面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一直懈怠无备,曹操大祸临头,还在说胡话:“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还是程昱机警,看下来船有诈,旋即提醒曹操:“粮在船中,船必端庄;今观来船,轻并且浮。更兼今夜西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曹操这才豁然大悟,连忙命文聘招呼来船停在江心。而且,早已太晚了!随着文聘被射伤倒下,“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同发火。”酝酿已久的“火烧赤壁”终于开始了!
作者以粗重有力的语言,写出了黄盖发起的第一轮火攻的声威:“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俨如水寨,曹寨中军舰一时尽着;又被铁圈锁住,无处逃避。”紧接着,第二轮火攻愈发凶狠,作者的笔端也愈发精炼:“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满天彻地。”“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分局渡轮都到”。面对这势不可当的火攻,曹军阵脚大乱,土崩击溃。曹操在张辽保护下,急忙上岸逃命;大批士卒则盲目地东奔西窜,“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在东吴水军向曹军水寨发动火攻的同时,周瑜派到陆路的几支兵马也向曹军旱寨发起火攻。瞬间,曹军的寨栅弄成一片“火林”,放眼四望,“无一处不着”。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曹操领着少数残部,慌忙逃走,真是狼狈不堪。吕蒙、凌统、甘宁等东吴将领又轮番冲杀,更使他心惊胆战。在东吴军重重拦截之下,他只好顺着乌林大路,“望彝陵而走”,迈向诸葛亮为他安排的饱含危险之路。
“火烧赤壁”是整个赤壁之战的决定性步骤。至此,孙、刘联盟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曹军则受到空前的大胜,曹操征服江南、统一全省的美梦化成了泡影。
涵括“火烧赤壁”这一篇章,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是对“火烧”之前的布置详加交待,而对“火烧”的过程则粗笔描画。对此,毛宗岗在第49回回评中说得好:“写周瑜用兵,不于既战时写之,正于将战未战时写之。一写其东风未发之前:各处打点、各人打算、株马厉兵、治舟束甲,未战而已勃勃乎有欲战之势;一写其东风既发以后:诸将听令、各军赴敌、按部份班、星驰电走,将战而已森森然有必胜之形。盖用兵之胜,决之于将战未战之时,而不待于既战以后也。若但观其战,不过某人射某人于水底,某人砍某人于马下而已,又何以见江东斗志之壮,而周郎兵略之善哉!”这种写法,与整个“赤壁之战”单元乃至《三国演义》全书所贯串的注重人谋,觉得“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些布局,致使整篇节奏鲜明,有波澜起伏之致。前半写周瑜调兵遣将,诸葛亮巧妙布置,曹操懵然不觉,层层蓄势,如同截江蓄洪;后半正写火烧赤壁,则一气呵成,如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这些大开大阖的气魄,令人读来畅快淋漓。
据悉,作者擅于渲染战场氛围,以略貌取神的手法,把赛况之激烈、吴军之骁勇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