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8 11:06:58作者:佚名
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因在排名第一,所以也常自诩为“郑大”。在书法上常题下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时期,也常署名做板桥老太。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可以说算是最突出的一个。郑板桥的妻子是一位私塾先生,父亲在他四岁时便去世了,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勤读诗书。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雍正十七年,时年三十九岁的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元年,四十四岁的他考中举人。乾隆三年,五十岁的郑板桥开始出任湖南南县县令,后来又调到潍县当县令。用郑板桥自己的话来说,出仕主要是想:“得志加泽于民”。他在威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来匠人在面临大道一面的土地庙墙面上凿了几个孔,当时官署里没有人晓得他这样做到底是哪些意思。后来有人问他,他才说:官署里饱含了贪婪疚戾,乌烟瘴气,恶浊尴尬,所以我这才叫匠人来打几个孔来出出烦闷。乾隆十一年,朝廷将郑板桥调到四川潍县当县令,当时广东地区连年闹灾荒,潍县也冻死了不少人,甚至还发生了“人人相食”的现象。郑板桥到任之后,采取了“以共代赈”的方式,召集远近饥民来修建城池,并责成当地的地主大户掏出屋内的粮食,开办粥厂,救济饥民。至于这些试图靠囤积粮食来牟取暴利的投机商人,郑板桥则下令全部给以查封严打。
《竹石图》最后,郑板桥也下令将官仓中的粮食掏出来“赈贷”。在动用官仓中的粮食时,以前有人劝他说让他先给上司县丞一下,可是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郑板桥在当知县期间,特别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觉得“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郑板桥竹子,举世皆冻死矣”。在郑板桥心里,农户的地位很高,甚至觉得是天地间的第一等人,而将“士”作为四民之末,即便天下没有农户的话,这么都得全部冻死。郑板桥常常穿着布衣,去到乡村田间和农户阐述农业生产情况,聆听农户的心里话,较多地接触到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我们会发觉,他所写的《悍吏》、《私刑恶》等知名的诗篇,其多半都是比较真实地反应官员污吏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榨、迫害,以及自然水灾给农户带来的破产状况等等。他当初给四川总督画过一幅《风竹图》,里面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通过风吹萧萧的竹叶声,联想到了底层人民的疾苦声,这挺好地表现出了一名作家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切和怜悯。
据悉,因为郑板桥在兼任知州期间采取了一些救民疾苦的治理举措,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土豪劣绅的利益,造成了她们的极大不满。所以她们便开始勾结一气,诬陷郑板桥假借救灾之机大肆受贿舞弊。在经遭到此等诬陷以后,郑板桥愤然罢官。不过最后等到的并不是上司的同意,而是下令撤了他的职。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被清廷党争而去。在离开潍县的时侯,郑板桥用了三头驴,自己骑一头,一头给小童骑以作前导,另外一头则踏着两个书夹板和一张阮弦。没错,这就是郑板桥的全部家当。清者自清,郑板桥用行动告诉这些诽谤者,这就是一个他的真实处境。被廷杖后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九年回到南京,重新过起了他那二六年前旧板桥的卖画生涯。有趣的是,郑板桥卖画是有原则的,“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豪贵家虽踵门请迄,寸笺泼彩,未易得也。”这些除了是郑板桥卖画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所以从此之后,他便与当时知名的文人卢见曾、袁枚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人,常常在一起写歌作画,并时常出去游山戏水,即将步入到了他的诗、书、画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实了,对于唐代文人来说,在政治上失败以后所形成的思想情绪,自然要通过其诗歌画作给抒发下来。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我们晓得,郑板桥多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作为书法对象,而尤其以泼彩兰竹最为灵动传神。他画兰竹,指出要以“造物为师”。年青时侯,他就喜欢每日在山间遛弯,痴迷于“风晴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的秀丽风景。为了更好地观察毛竹,他还在自己家旁边种下了好多竹子,每每到了秋冬之际,他都会在竹林中放置一张小床,卧看新篁初放,感受树荫照人的凉适之感。等到了冬季时节,他会将竹竿弄成廊柱,并糊上雪白匀薄的纸张,于风和日暖时郑板桥竹子,仔细观察映在树梢纸上一片鸟啼零乱的天然图画。郑板桥爱竹成癖,风起之时喜欢听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日升月起之时仔细观察毛竹的影子;据悉,每每心里压抑,他就会对着毛竹吟诗作对,倾述苦恼,将其当做自己的伴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当然了,也正是因为郑板桥熟悉不同季节、时辰毛竹的生长规律和各类形态,所以这也为他在创作的时侯积累了不少的素材。为此,他在画竹的时侯,才能做到“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精湛境界。据悉,对于怎样从生活中的毛竹弄成艺术中的毛竹,郑板桥还有着一段极为精辟的阐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虽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里之竹也。因此磨墨展纸,挥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郑板桥将自然中的毛竹,转变成为眼里的毛竹、胸中的毛竹,再转弄成手中的毛竹,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及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实际上,这早已是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的艺术形象了,它寄寓着作家复杂的爱情色调,可以说,这早已从自然之竹弄成被人格化的毛竹了。
总的来说,郑板桥的画早已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基础上独创一格了,他所产生的,是一种坚实、豪迈、爽朗的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郑板桥不仅他的画做出名,他的绘画也颇负盛名,其字体主要来自唐代草书的八分书。据悉,其诗作读上去也非常的真诚和谦逊,堪称是性灵之作。所以我们在郑板桥的众多画作中会发觉,他总是能将画与诗歌、书法和图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极具中国唐代文人作家之特色。参考文献:咸丰元年重修《兴化县志》卷八《郑板桥集·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孝经》《郑板桥集·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