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7:09:40作者:佚名
武汉科技大学怎么样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追溯于1898年明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廷政府批准组建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中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弘扬与发展,1958年成立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大专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须要,学校成为第一批推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高校。1999年改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8.31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建立,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中学”“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院学科体系。设置有19个举行大专教育的大学(部)、72个专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市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省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高踞湖北省属院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被湖北省列为国外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步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施行“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QR”“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班主任队伍。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班主任1600余人。拥有双聘教授8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教授1人、国家“QR”创新人才9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6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荣获29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班主任1人,全国优秀班主任5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4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3个、“全国院校黄大年式班主任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坚持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学分制变革,着力建设国外一流专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准国家教育质量工程项目53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2017年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外科技创新和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度我校中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04项,其中国际级奖励25项,国家级奖励197项。学校男篮在全省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省大运会、CUBA和CUBS亚军,培养了原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队成员。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院校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熔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当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国家级项目3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银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共享,积极创新产学研、校地合作模式。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中国一冶、中冶北方等30余家小型企业和武汉、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州构建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恒大管理学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无锡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量子复兴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3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境外三十余所院校、科研院所构建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专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大专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行网路工程专业大专教育项目等。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种专门人才近19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教授、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广大校友积极支持母校建设发展,学校位列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款排行榜第47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弘扬创新职责,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外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拼搏。(更新时间:2018年5月10日)